广州市汽车服务业协会

面对国四 我们该有怎样的政策素养

发布日期:2013-07-08 阅读次数:1372 来源:腾讯汽车

这几天,N则与国四排放有关、与被政策制约的企业“无关”的毛毛细雨般的猜测,激起人们心底的波澜:曾经被两次推迟的柴油车国四排放标准,在上次确定的执行日期----7月1日到来之际,政策发布者的政府没有声音,政策作用对象的企业没有声音,大家都静默了。

只是媒体在等待报道消息时被这种无声给弄懵了:国四标准到底是执行还是不执行呢?若说执行吧,政府没有出面高调重申或者提醒告知,企业也没有出面宣传表态;若说不执行吧,怎么也不见公告一下,让大家心念悬悬的,相关人士心里不是滋味不说,从法理角度看,也不成个体统吧?

“又变卦了”、“政策看落后企业脸色”、“政策无作为”……在反反复复被延迟、被国四的今天,这样的指责之所以还有人愿意说出来,不仅因为它隐含着“落后企业怎么总有、总能得到缓期”的原始质疑,还在于新闻的主角是有着犹疑不决、言而无信之嫌的环保管理部门。

然而,舆论中,对那些暗地里给激进政策释放阻力的汽车企业,特别是那些达不到或实施国四很困难的企业,很少有声音。不管从哪个角度看,作为市场主体和实施国四的主力,在政策推进过程中持看笑话、随大流、甚至有意不作为的态度,是很不正常的。它反映的,起码是企业的政策素质问题。

在当代,汽车企业的生命周期中,影响和制约其市场命运的,早已不再是市场需求单一元素,而必须有代表公共利益的政策加以管束和引导。倘若沿着“生产功劳”的功利思路,秉持“做大经济总量者不拘排放小节”的成功哲学,中央政府严格推进排放控制的国四政策的选择,也许显得“方头不劣”、"不合时宜"。但恰恰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时期,人们特别在意政策者的决心和"狠心"。如果政策总是为一些拖环保后腿的落后企业而暗降门槛,那么,政策执行日期一推再推的选择,环保政策说了不算、管而无功的窘境,在带给人们意料之外的触动的同时,还明白地告诉我们,政策除了保护企业的功能之外,还有管束企业的功能;企业除了贡献收入的成功素质之外,还必须有跟上政策步伐满足公共利益期待的政策素养。

太多时候,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过于痴迷“有生产而后有税收”的成功了。在汽车行业里,中央政府一面担心供给方面的产能过剩、担心产业集中度不高进而国际竞争力较低,一面却又在一些地方局部功利思路的拖拽之下,不停地向落后看齐,给落后者留活路;一方面企业大量引进西方先进企业管理思想,追求效率和效益,一方面企业却对成功的定义始终千篇一律,不是规模大、缴税多,就是对当地就业有贡献、对维护社会稳定不可少。在这样的产业生态之中,国家汽车产业整体利益逻辑被"存在就是合理,合理就能通吃"的局部利益逻辑所取代,而存在----即使是对总体利益而言是负向的存在,也仿佛可以为一切企业价值正名:只要企业产品有人买、企业有钱可赚,那么一切不合理的过程,都变得无足轻重和顺理成章。

因此,反思政策给弱者放生,固然要检讨政府政策刚性权威和政策实施前的科学过程的客观细致,但不能只怪政府。我们有些汽车企业,有经济效益和经济教养,却缺少社会效益和公共政策素养。不是吗,我们有多少企业,能够对排放技术前瞻性投入?能够对安全性能过剩性储备?能够对政策有主动配合?……更重要的是,有多少汽车企业意识到了隐含在这些“不能够”中的负面意义和教养价值?

今天,已经是世界新车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汽车产业,正面临“做大了意味着什么”这样一个问题的考问。答案看似简单,却需要一个世界级大型产业的文明素养做背书,需要一个国家支柱产业的内在品质做底色。

政策素养,某种程度就是公共利益素养。在这个意义上,做一个有政策素养的中国汽车企业,比做一个有产量有销量有收入有就业的中国汽车企业更为重要。有了政策素养,汽车企业即便不能成为汽车强国之栋梁,至少也能对公共利益问心无愧;因为政策素养差而淘汰一些有缴税利益的汽车企业,整个国家汽车产业才会有“走遍天下都不怕”的气度;有了政策素养,国家汽车产业才能保持一分优雅从容,成为一个被人欢迎、受人尊敬的大国产业。

一个现代汽车企业,首先要培养一种包括公共利益教养在内的健全完整的法人人格;一个“世界第一”的汽车产业,尤其应该懂得代表公共利益的“政策素养”之于现代中国汽车产业的意义。